
安史之乱之后正规配资门户炒股平台,虽然各地藩王纷纷崛起,天下动荡不安,宛如一锅煮沸的杂烩,但这种内乱并未危及华夏的大本根基。唐朝虽然面临重重危机,但最终依旧度过了这段艰难时光。然而,在唐代宗迁回长安城后,他本希望通过改年号为“永泰”来大赦天下,恢复昔日的盛世局面。没想到,这一年竟成为唐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机。
当时,三十万外敌突然南下侵入华夏大地,局势变得岌岌可危。最为糟糕的是,唐朝已无能将,且没有任何一位将领敢主动迎战。这些外敌如果被放任进入,华夏大地必将沦陷。而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,一位年老的将领挺身而出,成为唯一的希望。他能否力挽狂澜,扭转战局?
这位老将就是唐朝的中流砥柱——郭子仪。历史上,我们可能更熟悉韩信、白起、卫青、霍去病等名将,或是秦琼、尉迟恭等开国功臣,但郭子仪在历史上立下的赫赫战功丝毫不逊色于这些名将。常言道:“打江山容易,守江山难。”打江山时,大家志同道合,手中没有财富,只有一心一意为帝王建立基业的决心,每赢得一场胜利,便会得到丰厚的赏赐。但守江山却完全不同,天下功劳已然分好,守住了是理所当然,守不住则会被视为罪过。而且在多次的权力斗争中,将领和群臣之间相互制约,帝王更多倾向信任身边的近臣,甚至往往怀疑并忌惮外将,这导致了许多忠臣最终被冤枉,受到致命打击。比如岳飞,他本是夺回中原的大好时机,却最终被权臣所害。
展开剩余74%郭子仪便生于这样的一个历史风口浪尖之中。在他担任将领之时,唐玄宗已经步入了衰败的晚年,沉迷享乐,信任奸臣。李林甫和杨国忠在朝廷中横行霸道,忠诚的直谏之臣不断被打压,而阿谀奉承的权臣却迎来重用。在这种腐化的朝政环境下,安史之乱爆发了。唐玄宗完全没有准备,一旦潼关失守,唐玄宗便携家带口,狼狈逃亡。见到皇帝失职,群臣迅速推举唐肃宗即位。
很多后人质疑郭子仪为何没有在安史之乱初起时抵抗叛军。然而,事实并非如此简单。当安史之乱爆发时,郭子仪正在家中守孝。在古代,若父母过世,必须守孝一年,并且期间不能主动上朝,否则便会被视为不孝,受到责难。即便郭子仪得知朝廷发生变故,皇帝不让他归朝,他也只能无奈等待。而且,唐玄宗始终未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,他甚至一度认为安禄山叛乱是臣子们在诬陷他。直到潼关被叛军攻破,唐玄宗才意识到大局已不可收拾。
郭子仪接到召令后,立刻整军出发,带领朔方军东征以助唐朝稳定局势。面对叛军强大的攻势,如果他能及时坚守潼关,长安或许能保住一线生机。然而,唐玄宗却听信谗言,急于调遣禁军出征,这支没有战斗经验的禁军根本无法与安禄山的叛军对抗。安禄山的叛军中还夹杂着北方游牧民族,凶狠残暴,所到之处,杀戮无情。潼关不敌,长安沦陷,唐玄宗只得再次西逃。郭子仪随即带领西境援兵匆忙赶到,他望着空空如也的长安城,心中愤慨,却没有急于攻城,而是稳扎稳打,渐渐收复了山西一带。
随着战局的发展,郭子仪和李光弼、仆固怀恩等名将并肩作战,终于在河北一带与叛军展开了生死决战。最终,唐军打败了安禄山的大军,收复了燕赵之地。郭子仪等人立下赫赫战功,但面对叛军的逃亡,郭子仪并没有穷追猛打,而是转身北上,拥立唐肃宗即位。肃宗登基后,他们再次南下,清除关中一带的残余叛军,并收复了长安。
然而,连年的战斗让唐肃宗身心俱疲,最终因病去世,李豫继位,史称代宗。代宗年少且心胸狭窄,深知自己缺乏威望,因此极度忌惮身边的武将,尤其是曾经立下赫赫战功的郭子仪。宫中宦官小人作祟,彼此相互倾轧,郭子仪被贬职,甚至连带他的手下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也遭遇打压。这种内外矛盾,最终导致叛军再次攻入长安,唐代宗急忙东逃。
关键时刻,郭子仪再次挺身而出,以一敌百,带领各地官兵重新夺回长安。可惜,代宗并没有从这次危机中汲取教训,反而加大了对将领的打压,李光弼被幽禁致死,而仆固怀恩则因担心被宦官陷害,选择带领家人逃往北方。仆固怀恩的背叛为大唐带来了更大的灾难。他北逃后,宣布唐天子和郭子仪已死,趁机煽动游牧民族起义,三十万大军入侵。
这一次,郭子仪已近七十,却依然坚定地站了出来,带领大军应对外敌。在长安城外,郭子仪以一己之力吓退了回纥军,最终迫使他们撤退。而吐蕃兵也随之四散而逃。接下来的几年,郭子仪继续指挥大军征战,为唐朝续写了百年的基业,直到八十五岁时因病去世。
郭子仪,这位经历了无数风波的名将,依然屹立于历史之巅。在他的传奇一生中,忍受过宦官的陷害,面对过外敌的入侵,他的坚韧与忠诚值得后世敬仰。
发布于:天津市实盘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